我们来看《传道书》7章。7章比较长,一共有29节,它分了两个部分:1节到13节是个部分;14节到最后是一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他讲到了一个概念叫“生死”。我们可以想一想,《传道书》从1-3章,把主题的思想传递出去以后,他开始展开来,用箴言的写作结构来给我们一个一个点,将我们带到这里面来思考。
比方说5章的一开始,就讲到了我在事务中,就是我在我的地上的、所谓事业里找到满足;那5章的后半段到第6章讲到了财富,讲到我在地上的享用,想在里面找到满足。从7章一开始自然我们会讲到“生死”这个话题,如果我们一切属肉体的享乐都没有办法的话,我们就自然会想到“生死”这个话题。所以这个结构还是能找到一个主脉络的,它并不是完全没有逻辑的。
7章的后面,就自然会讲到一个话题叫善恶;乃至这个话题,会一直延伸到8章及之后。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在地上会先从肉体得满足开始,寻找意义,包括我要做事,包括我要赚钱,当这些我知道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就想去思想一下生和死,人生活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呢,我自然会想到善和恶,因为我们就会找原因,就是恶人怎么样,义人又是怎么样?那为什么会有恶?这是很自然的。在善恶里,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的思想、哲学乃至宗教,想要解释这个善恶的现象,这是人的一个很自然的演进的过程。
越在前面,其实离神越远,越到后面这样的思考,会离神越来越近;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人也许骄傲反而会越来越大,就是人若认为自己没有神,还能把所有这些都想明白,那其实就是宗教了。那宗教就认为我找到了善恶的答案,那所有的宗教最终的结论,其实都是靠人的行为去解决善和恶。这是一条死胡同。
这是个非常自然的思维方式。但是整个过程中贯穿着一个主线,就是不断谦卑,才是蒙福的。当我们如果不断地能够看见我能解决、我能改造,我能对付善和恶的终极问题,我就离神反而越来越远了。虽然这样的思考是我们走向神必然的一个思考的过程,但这个思考并不必然带来认识神的结果。这当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我是不是谦卑,我是不是在思考中看见我的有限,看见客观真理的强大,看见神的永恒。我是越看越谦卑,我就能到神那里去,我是越看越骄傲呢,我就没有办法到神里去。这是一个我们从第7章开始查考的一个很好的主旨。
第7章一开始,他就给我们的一个建议也好,甚至挑战也好,就是让我们去思想死亡这件事情,他说,1节,
传道书7:1
1 …… ; 人 死 的 日 子 胜 过 人 生 的 日 子 。
这样的话,当我们活在肉体里,基本上就可以把它当做胡说八道了,因为我们不可能会觉得死了是好的。但是,当我们开始从肉体走出来,我知道我和动物有区别;我知道我活着是有灵的,那我自然就开始想一想,这个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我开始想的时候,死亡就会比活着对我的意义更大在哪呢?因为我开始思考这件事。动物是不会去思考死亡这件事情的,它只会惧怕。人会前想500年,后想500年,我们会想很远的。这就是人的灵一个很重要的明证啊!
第2节说,
2 往 遭 丧 的 家 去 , 强 如 往 宴 乐 的 家 去 , 因 为 死 是 众 人 的 结 局 , 活 人 也 必 将 这 事 放 在 心 上 。
他就把这个主题给出来了,抛出来了,就是既然死都是众人的结局,活人就会放在心上;这样的事情不会放在一个动物身上,我们不能说一头牛,既然死都是所有牛的结局,所以,所有的活着的牛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没有人会这么想的。但是人会(将死 是 众 人 的 结 局放在心上),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最终认识神。这就是传道书带着我们,从我们的属世界的人生里走出来,最终认识神的一个结构。
《传道书》是向所有世人讲的,一卷极宝贵的书,结论就是我们最终要到神那儿去!到这儿,我们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我要想生死的事,所以到第3节说,
传道书7:3a
3a 忧 愁 强 如 喜 笑 , ……。
否则我们读不懂这个意思,为什么忧愁强如喜笑?
传道书7:3b
3b因 为 面 带 愁 容 , …… 。
你就会去思考这件事。我们多少人在活着的时候经历亲人的离去,会使我们有极大的撞击,撞击我们的心,让我们突然去想一想死亡这件事情,这是个非常宝贵的经历啊!但是,很可惜不是所有人,都会最终能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到主面前去。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避讳去谈,甚至找一些其他的原因,让自己很快的,或者其他的环境让自己很快的过去这样的一个阶段,使得失掉一个我们去思考永恒很宝贵的机会,岂不知我们这样的方式,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好像我没有看见,但其实最终我也会面对这个最终的一样的结局。
所以,第4节,
传道书7:4
4 智 慧 人 的 心 在 遭 丧 之 家 ; 愚 昧 人 的 心 在 快 乐 之 家 。
这都是非常非常令我们,若活在世界里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叫 智 慧 人 的 心 在 遭 丧 之 家 ?如果我经历看见了死亡,在我至亲身上,我不去思考的话,这件事情就与我无益了,我就不可能得着真正的智慧,因为我要知道,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也不过就是百年之内而已,——最多了。
那我们其实也都知道,我们控制不了未来。那这样的事是可以带着我们,比如说,第8节说,
传道书7:8
8 事 情 的 终 局 强 如 事 情 的 起 头 ; …… 。
第10节说,
传道书7:10
10 不 要 说 : 先 前 的 日 子 强 过 如 今 的 日 子 , …… 。
他都是带着我们去做这终极的思考,而且思考的结论就是13节,
传道书7:13
13 你 要 察 看 神 的 作 为 ; 因 神 使 为 曲 的 , 谁 能 变 为 直 呢 ?
我们在这地上会有智慧人,会有愚昧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也会有生,会有死;会有喜乐,会有忧愁。但是,这些都不是在我手里。我要的是谦卑。所以,这就第7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想要得到真理,我们首先谦卑!我们谦卑体现在哪呢?就是我承认,在死亡面前,我是被动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认识!
我们可能会有一种的宗教,会带着我们,会认为我要去靠着自己的行为来改变我死后的结局。比如说,我今生多做好事,我就有来世,或者有什么在死后的什么结局,这是个多么荒唐的逻辑!我如果能够控制我死后的结局,我能够通过今生的行为来控制我死后的结局,我为什么不去改变“我不可以不死”(就是“人必死”),——这么一个我无法改变的事实呢?如果想要我能用行为来改变,我今生无论捐钱也好,无论做什么事情也好,我第一想改变的,就是我不死了,我在地上永远不死,那我就相信了。
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被动的审判,我们为什么不接受这个事实?我们为什么要在这被动审判面前还要去逞骄傲呢?这就是7章一开始前半段,给我们极为宝贵的事实。
什么叫谦卑?谦卑就是承认事实。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不是情愿去死的,每个人都是知道我是被迫的;既然是被迫,就像我做了贼我被抓住了,这叫被迫;我不情愿被抓住。那如果说我跟一个做贼的说,我说你虽然做了贼,那你要赶紧做好事,你多做好事之后(被)抓住以后会有好的结果的,这是个非常愚昧的劝告!我应该劝他什么呢?我应该劝他赶紧去和好,去把偷的东西还给别人,去认错,去向他冒犯的人去和好,在法官找到他之前去和好。
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认识基督,我们怎么(行)才是真的(行)真理?就是我知道死亡是个被动的审判,我要在这被动审判来临之前,先跟我得罪的、冒犯的人和好,我先向审判官说,对不起,你能赦免我吗?我知道我错了。我要面对被动的审判,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先谦卑;我不要等到被动的谦卑的时刻,我(才)主动谦卑。
这才是最宝贵的真理,这才是真正面对死亡应有的思考,这才是圣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人要接受耶稣基督的原因。因为祂替我们死了,赦免了我的罪;在我还活着的时候,在我还没有经历被动审判的时候,我(主动与祂)和好,我说,主啊,求你赦免我的罪,我愿意接受这赦罪的恩典。我们才可能在死亡的这一个被动的审判的事情上得着主动,我才可能真的改变我死后的结局,因为我已经接受了。
所以我们在思考死亡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我们不愿意接受、但是必须接受的审判。我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审判?我们自然就会进到7章后半段的思考:什么会带来死亡?就是善和恶的区别。我们很自然的,为什么人一思考死亡、生死,就会想到善恶?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恶是会有最终结局的。这是个很奇妙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里面良心的声音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肤色、种族、年龄、性别,每个人里面的声音,最初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都知道要孝敬父母,都知道杀人不对,撒谎不对,每个人都知道,而且都知道这样事情有后果。
但是很奇妙的是,我们在今生不是立刻看见这后果的,这就是善恶以及良心对人的影响。他会慢慢地,圣经说,被烙铁烙惯了,就是我们就炖了,就像手上起茧了,起老茧了。这样的时候,人就会陷到恶里面一直走下去。但事实上,神推迟审判是要给我们机会去悔改的。
所以在7章的14节到最后,他依然告诉我们,我们无法来判断身后的事,所以我们要谦卑。就是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我们不知道,神为什么善祂没有立刻给它好的结果;恶也没有立刻给它不好的结果。第15节讲的,
传道书7:15
15 有 义 人 行 义 , 反 致 灭 亡 ; 恶 人 行 恶 , 倒 享 长 寿 . . . . . .
这是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心来说,我最觉得不忿的!那我为什么要行义呢?那我们为什么不行恶呢?所以在16节他说,你无论行义也好,行恶也好,都不会因为你的行为而改变你要死亡的这么一个结局;都是会死的,都是会败亡,都会到期而死。我们要去想一想,我们真正来到神面前,使我们在永恒里会有好的结局的,不是我地上的行为,这就叫因信称义的道理,就是我是不是真的从内心恨恶罪,愿意得着赦免。
我撒了一个谎,是不可能用洗10天的碗,来(换)不承认错误的。这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逻辑。我们怎么可能会认为,我行义也好,我做恶也好,会使得我未来的结局不一样?原因就是20节,
传道书7:20
20 时 常 行 善 而 不 犯 罪 的 义 人 , 世 上 实 在 没 有 。
这和罗马书告诉我们道理是一样的:世上一个义人也没有,一个也没有。既然如此,无非就是作恶多作恶少。所谓的行义,在神眼里,其实并没有在我们永恒的结局里,有任何的改变。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我洗再多几天的碗,我撒谎所带来的后果,我还得要去面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在第8章以后,它不断地在把这个道理,重新地讲了一遍,就讲到这个恶人——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恶的人。他其实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目盯在我的义行或善行上,还不如我回到思考生死、思考赦罪恩典这件事情上来。而要思考这件事情,必然要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7章一开始讲的“谦卑”。我谦卑承认每个人都必死,我谦卑承认每个人都是罪人。
所以这里就会到7章的26节到最后,我们讲看见了,他讲到了男人,讲到了富人。很多姊妹读到这一段,觉得很难咽,为什么作男人,就是1000个里头有一个好的呢?为什么妇人就一个没有呢?其实(纠结)这个没有意义。这就像一样的道理,我做了好事为什么我不配得去天堂呢?他是个恶人,为什么还倒享长寿呢?一个道理,千分之一本来就不是很高的数,更何况这千分之一里的这一个也是罪人,因为一个义人也没有。所以谁愿意到神面前谦卑,谁就能够读这些话,就能够读进去。
我们不是来和别人比较的,我们是来和耶稣比较的,这是个极宝贵的事实。在耶稣面前,在神的标准面前,我们每个人配得的地方都是地狱,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事实,否则地上就不会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求神让我们在去而不返之先,明白赦罪恩典的宝贵,接受基督成为我们的救主,免除那永恒刑罚的结局。哈利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