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的一章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他在讲为什么会有这件事情出来,如果他直接就跳到二章中间之后的部分,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保罗就会突然讲到这么激烈的一个冲突,以及这个背后的因信称义的坚定的教义。
所以当我们读完一章,我们就知道原来是有加拉太教会的这个背景。所以在二章的一开始,我们上一次提到保罗生命的几个阶段,他有安静读神话语的一个阶段,也有过了三年以后他在主的话语里活出来的这个阶段。到了二章的一开始,已经过了14年,当过了14年之后,保罗遇到了一个极大的冲突。我们上次跟大家分享的较多的,就是其实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跨不过去,就是在主里,把神的话活出来,就是用在自己身上。所以保罗从过了三年到第14年,中间呢其实是已经过了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去见证神的真实的过程。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和别人在神的真理上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怎么会坚定呢,就一定是因为我知道这事是真的。那我这个知道呢,它既包括那三年在阿拉伯的时间里,把神的话默想,也包括3年到14年中间,他把神的道活出来了。
这些都很重要,否则保罗在这个大的冲突里面,他也同样会像我们会犹豫的,会摇摆的。所以这个我们在前面都做了一个铺垫,所以这样的话呢,我们就能理解,保罗为什么从二章一开始一进到这个冲突的时候,他从来没表现一个情形,就是他摇摆。保罗没有。但你要想想,假设我们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保罗的位置呢,我想我可能就会摇摆,我觉得哎呀,我信的是这样吗?别人说的也挺有道理啊,这个真理真的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犹太人全部都受割礼的,他们都守很多节期的,我到底对不对呢?如果今天你碰到一个世上很成功的人,他跟你讲一番,你觉得听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你会不会觉得其实福音的真理好像也没有那么真实了。
所以保罗在这样的一个14年之后经历的这个争战,大家不要小看这件事情,它的意义。这个对保罗个人的生命来说,他其实是一个检测。就像我们碰到人生大的波浪的时候,波折和苦难的时候,其实是一个test,是个试验来的,就是我这个时候我所信的是不是祂。我哪里可能不对了,我是不是信错了。
保罗在这里呢,其实他在福音的这个真理上,他丝毫没有显出任何的摇摆,这个是他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所以第2个点我们继续往下。这二章一开始他说,
2 我 是 奉 启 示 上 去 的 , 把 我 在 外 邦 人 中 所 传 的 福 音 , 对 弟 兄 们 陈 说 ; 却 是 背 地 里 对 那 有 名 望 之 人 说 的 , 惟 恐 我 现 在 , 或 是 从 前 , 徒 然 奔 跑 。
我们上次解了奉启示上去的。这次我们就不再重复了,今天我们讲一下,就是为什么他要背地里对那有名望的人说。这个首先我们要知道,保罗并不是说,他不尊重这些属灵领袖,并没有。包括后面保罗也提到了,他不以外貌取人,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保罗不是不尊重,因为,他是神的仆人,他肯定不会不尊重其他神的大仆人。
这里呢,保罗面临一个情形,就是如果他先去找这些有名望的人,对于他所带领的安提阿教会来说,带来可能的负面影响,保罗也会很犹豫。大家想一想啊,因为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受这律法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安提阿在哪里呢?其实我们知道每次把保罗差出去,都是在非常靠北面,大家去看那个地图,非常靠北地中海那个拐角的地方,再往前就进到大数和加拉太地方了。
所以安提阿本身是处在外邦地的,所以保罗其实带领的是个外邦地的教会,所以当保罗一去耶路撒冷,如果他总是要去先去求问有名望之人的时候呢,就会使得安提阿的信徒们也会觉得这有名望之人所做的事呢,我们可能也要遵循,这是第一个潜在的点。
第二个潜在的点,就是保罗也知道这一些在律法比较重的地方的教会领袖,他们已经有相当的争战了。所以保罗,要暗地里先去,悄悄和他们说,就是以免引起直接的冲突。假设保罗一去就直接就把这事提出来,就有可能会引起教会的分裂,那就有可能会引起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的分裂。所以处理这样的事情,保罗显然是非常成熟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先要在自己的生命成熟起来了,才会去面对争战。争战的确不是一个令人喜悦的事情,非常非常的难。极大的忍耐,又需要极大的智慧。今天,其实地上教会这样的属灵的柱石,越来越少,真的是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会愿意去打这样的仗,会很得罪人,然后呢,完全是约束自己的,完全是痛苦的,是和肉体相冲突的。
所以保罗去的时候,他并不是突然之间好像被几个逼着提多行割礼的弟兄给搞得手足无措的,不是的,保罗是深知道的。所以为什么说奉启示上去这句话重要呢,就是可能像我或者像我们可能会碰到的情形,就不小心进到一个争战里了。可能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肉体啊血气啊。保罗不是的,奉启示就意味着他做的是一件神告诉他做的事情,就像你很难想象保罗最后被罗马皇帝砍头的时候他很意外。保罗肯定不会是意外殉道的。所以保罗这些事呢主都告诉他。就像他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的时候,最后被抓起来,被绑到罗马去的时候,圣灵是不断提醒他的,我们从使徒行传就能看得见,圣灵的提醒,奉这个启示,保罗是深知道前面是什么,那他还要去。所以他要去呢,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也是非常坚定的,所以他既呢又不要给安提阿教会,他的后方的自己所带领的教会以误解,又不想引起耶路撒冷的当地教会的分裂。当地教会也会有外邦信徒,也会有犹太信徒,这是当时极其严重的一个问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保罗是带着坚定的心和智慧上去做这件事情。然后他先单独和耶路撒冷地方教会的领袖,大概率就是彼得这些人,做了交通,但是,这个交通并没有使得冲突不表像化,这个冲突表象化在什么程度呢?就是第3节
3 但 与 我 同 去 的 提 多 , 虽 是 希 利 尼 人 , 也 没 有 勉 强 他 受 割 礼 ;
4 因 为 有 偷 着 引 进 来 的 假 弟 兄 , 私 下 窥 探 我 们 在 基 督 耶 稣 里 的 自 由 , 要 叫 我 们 作 奴 仆 。
这里的情形就是假设我是保罗,我一去,我先跟教会领袖做完交通之后,当地的持守律法的犹太基督徒中间呢,他们有一个可能走到极端的地步,保罗称他们是假弟兄,那他们来做什么呢?他们要求与保罗同行的提多,(提多是个外邦人,)要求他去行割礼。这个矛盾就表象化了,
所以我们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一两个,它就像一个频谱一样。有的人相信需要行割礼,但是他没有相信到一个地步,非要逼着保罗的同行的提多去行割礼。但是有的人,他相信到一个地步,他一定要提多去行割礼。而且到一个地步,认为这个是义的。所谓’义“,等会今天如果我们查得到的话,我们会看到二章的最后讲到称义的定义。义的意思就是,它是救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靠着这个得救的。那称义和得救,他是完全联系的,我得救了就称义了。我是从罪中被救出来,因为我既然不再受罪的审判,我在神眼里就是个义人。所以当我勉强提多去行割礼的时候,我就把割礼这件事情放在了基督徒的必须的要求之上。所以这样的一个行为呢,导致他是假弟兄,所以我们要首先知道,就这些经文我们先要了解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不能说,想要坚持行割礼,或者说,甚至想要别人行割礼的人呢,他都是假弟兄,否则的话,你很难去把耶路撒冷地方教会的这个犹太基督徒都放到一个得救的概念。我相信,当中绝大部分人,(因为等会我们会读到两个小故事),绝大部分人都是有这个看法,以至于这个教会领袖面临极大的压力。就像彼得也好雅各也好,他们有极大的压力,所以在当时呢,我们不能说,认为需要行割礼的人,他都是假弟兄。但他会走到一个地步,就是他把这放在福音的基础上,那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继续往下读就知道了。
5 我 们 就 是 一 刻 的 工 夫 也 没 有 容 让 顺 服 他 们 , 为 要 叫 福 音 的 真 理 仍 存 在 你 们 中 间 。
我们知道保罗抵挡的原因是因为捍卫福音的真理,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那就意味着,我们把这个句子反过来,假设保罗容让顺服他们,福音的真理就不存在你们中间了,对不对?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对吧,否则你就不能理解保罗为什么要这么解释。假设我把这句话反过来讲,保罗说,如果我容让顺服他们,让提多去跟着他们行割礼了,那就意味着,福音的真理可能就不能存在你们中间了。所以保罗在这里,他是在做一个捍卫福音真理的工作。所以这是我们今天要知道为什么保罗他要在人眼里那么较真。
我们继续往下看,第6节
6 至 於 那 些 有 名 望 的 , 不 论 他 是 何 等 人 , 都 与 我 无 干 。 神 不 以 外 貌 取 人 。 那 些 有 名 望 的 , 并 没 有 加 增 我 甚 麽 ,
7 反 倒 看 见 了 主 托 我 传 福 音 给 那 未 受 割 礼 的 人 , 正 如 托 彼 得 传 福 音 给 那 受 割 礼 的 人 。
8 ( 那 感 动 彼 得 、 叫 他 为 受 割 礼 之 人 作 使 徒 的 , 也 感 动 我 , 叫 我 为 外 邦 人 作 使 徒 ; )
所以在这里,保罗讲到的是第1个小故事。细节就是他在这件事情之后,他并没有以有名望人的意见为意见。那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这个不等于彼得他们的意见和保罗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要非常小心读这一段。这一段你乍一读好像觉得,这些有名望之人和保罗是有福音真理分歧的,不是的。我们怎么知道呢,等会我们看见保罗当面抵挡彼得之后的那件事情。圣经没有记载,彼得跟保罗有争执对不对?同样的,使徒行传的15章,著名的耶路撒冷会议,也把这件事情详细的解释了,也给了一个确切的回答。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概念,这并不是他们在福音真理上有不同意见。
那保罗为什么这么讲呢?保罗就想告诉他身后的以外邦人为主的这些教会,就是他所领受的福音是从神来的。而这样从神来的,是和所有有名望之人,也就是,和耶稣活着时在一起生活过的那些门徒,和他们所领受的是一样的。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刚才讲了保罗他面临两难。他既不要引起耶路撒冷教会的冲突,又要坚守这真理。所以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在基督里自由的真理,在因信称义上的真理,神是借着保罗,借着加拉太书把它立下来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保罗在这个冲突里,他是在第1线。而且正是因为他是外邦人的使徒,同时他本身又是犹太人,所以在他身上的冲突是最激烈的。大家能体会一下吗?
假设我是一个外邦人的使徒,就是我本身是个外邦的,我可能没有像保罗这样的激烈冲突。然后假设我是像彼得这样,我就是带领犹太基督徒的,我可能也没有这么激烈的冲突。正是像保罗这样的,所以他能有这样的心,就是我到底什么才是对的,我相信他是就着这个真理,深刻地跟神祈求过的。所以神也借着他,把这个真理解出来,赐给我们。所以加拉太书是很宝贵的一卷书,第9节,
9 又 知 道 所 赐 给 我 的 恩 典 , 那 称 为 教 会 柱 石 的 雅 各 、 矶 法 、 约 翰 , 就 向 我 和 巴 拿 巴 用 右 手 行 相 交 之 礼 , 叫 我 们 往 外 邦 人 那 里 去 , 他 们 往 受 割 礼 的 人 那 里 去 。
10 只 是 愿 意 我 们 记 念 穷 人 ; 这 也 是 我 本 来 热 心 去 行 的 。
所以这里证明了保罗和这一切的在耶路撒冷地方教会的牧者没有任何冲突。同时,他们彼此还右手行相交之礼。其实就是,像关系很好的弟兄一样,彼此代祷,彼此纪念。彼此把对方放在一个属灵上特别重要,也特别有爱相交的位置。就像大卫和约拿单一样。这里,他们只讲了一点,就是愿意我们去纪念穷人。然后保罗说,这也是他们本来热心去行的。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呢?就是这一番的交流之后,对方并没有给保罗提任何的要求,否则这个逻辑很难解释,为什么只是愿意我们纪念穷人?这个放在这里很突兀,放在上下文里就能明白,就是他们有交流,因为几个人过来要跟提多说你要去行割礼,那保罗抵挡,然后呢再跟教会牧者,有充分的交流。交流完之后呢,在人眼里最有权柄的牧者呢,也是告诉保罗,你要纪念穷人就好了。而纪念穷人这件事情,本来也是保罗他们愿意做的。所以这就意味着,大家做认可一件事情,就是,得救,在福音里面是不包括自己行律法的义的。这是双方都认可的,这点特别特别重要。
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做一切的事情,我们可以为主来守,我愿意守着一切的事,但是这一切的事呢,都不是放在得救的范畴里的,都不是放在福音的范畴里的。那我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这个逻辑来跟大家解释。就是我今天纪念穷人或者我做其他一切的事情,比如我为主要守一个什么率可不可以呢?很好,可是我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我要得救才这么做,是因为我得救了,我愿意做。这两个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要得救我才去纪念穷人这就叫律法主义了。我要得救我才去行割礼,这就是律法主义。我要得救我才去守节期,这就是律法主义。但是,如果今天我得救了,我读完圣经,我觉得我愿意在主的道上去守,主喜不喜悦呢?很喜悦。然后呢,我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和律法主义的心最大的区别就是,我所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唯独来自于主的爱对我的感动。
所以在这里,你会发现,他不太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就是去勉强别人做什么。
若别人不做呢你会很生气,你会要强迫他做,这些都不会表现出来。就比方说,假设有个人,他觉得你应该信主了,你应该做什么什么事比方说要纪念穷人,我们就说纪念穷人吧。纪念穷人这件事情呢,在圣经里的这个度的要求,其实差别就比较大了,我所说的差别大的并不是说圣经的要求有差别。因为圣经的要求这个高度是高到一定程度的,什么程度呢,就是变卖一切的家产,自己还要去跟从主的。我们不能去把这个道理去妥协,的确是这么要求的,的确是,只是呢,我们并不是因着我必须这么做,才能得救而去做的,我是因着主救了我,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人,我愿意按照祂的话去行。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去守我们觉得一切的美善的事。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个电影叫“钢锯岭”。这个电影的主人公,从小有一个事情让他特别怕跨不过去,就是他不肯杀人。但是呢,我们知道在打仗的时候,你不拿起枪,你不去杀人,你就很被动了。如果大家看过那个电影都知道,他非常非常的痛苦。他在训练的时候他就非常痛苦,最终他就坚决不开枪,不杀人。最后他做一件什么事呢,他就去前线做医疗兵。神也一样喜悦他这样的心,以至于他成了很多人的救星。他在战场上救了很多人。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些相关的材料。我们知道他其实是个神迹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当时在战场上的美国人,还是要打他的日本人,都知道这事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等他要上战场的时候,所有他的同伴都等他先祷告,等祷告完了再去。神为什么喜悦这心呢?是不是说,那其他基督徒,拿起枪上战场杀了人的基督徒就不得救了,肯定不是,肯定不是。但是神很喜悦,我们愿意按照他某一样话去行的心,不在乎我们在这地上你几十年过的日子。
我们岔开来看一个小故事,在耶利米书里,耶利米书的35章,这里讲了一个族,叫利甲族。这个利甲族他们很有意思,他显然并不是犹太人,他应该是外邦人,35章
1 当 犹 大 王 约 西 亚 之 子 约 雅 敬 的 时 候 , 耶 和 华 的 话 临 到 耶 利 米 说 :
2 你 去 见 利 甲 族 的 人 , 和 他 们 说 话 , 领 他 们 进 入 耶 和 华 殿 的 一 间 屋 子 , 给 他 们 酒 喝 。
3 我 就 将 哈 巴 洗 尼 雅 的 孙 子 雅 利 米 雅 的 儿 子 雅 撒 尼 亚 和 他 弟 兄 , 并 他 众 子 , 以 及 利 甲 全 族 的 人 ,
4 领 到 耶 和 华 的 殿 , 进 入 神 人 伊 基 大 利 的 儿 子 哈 难 众 子 的 屋 子 。 那 屋 子 在 首 领 的 屋 子 旁 边 , 在 沙 龙 之 子 把 门 的 玛 西 雅 屋 子 以 上 。
5 於 是 我 在 利 甲 族 人 面 前 设 摆 盛 满 酒 的 碗 和 杯 , 对 他 们 说 : 请 你 们 喝 酒 。
6 他 们 却 说 : 我 们 不 喝 酒 ; 因 为 我 们 先 祖 利 甲 的 儿 子 约 拿 达 曾 吩 咐 我 们 说 : 你 们 与 你 们 的 子 孙 永 不 可 喝 酒 ,
7 也 不 可 盖 房 、 撒 种 、 栽 种 葡 萄 园 , 但 一 生 的 年 日 要 住 帐 棚 , 使 你 们 的 日 子 在 寄 居 之 地 得 以 延 长 。
所以寄居就说明他们住在以色列,并不是自己的家,对以色列人来说是外邦人,
8 凡 我 们 先 祖 利 甲 的 儿 子 约 拿 达 所 吩 咐 我 们 的 话 , 我 们 都 听 从 了 。 我 们 和 我 们 的 妻 子 儿 女 一 生 的 年 日 都 不 喝 酒 ,
9 也 不 盖 房 居 住 , 也 没 有 葡 萄 园 、 田 地 , 和 种 子 ,
10 但 住 帐 棚 , 听 从 我 们 先 祖 约 拿 达 的 话 , 照 他 所 吩 咐 我 们 的 去 行 。
最后呢,你看神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14 利 甲 的 儿 子 约 拿 达 所 吩 咐 他 子 孙 不 可 喝 酒 的 话 , 他 们 已 经 遵 守 , 直 到 今 日 也 不 喝 酒 , 因 为 他 们 听 从 先 祖 的 吩 咐 。 我 从 早 起 来 警 戒 你 们 , 你 们 却 不 听 从 我 。
他就像一个爸爸,指着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你们这些犹太人们,所以第18-19节
18 耶 利 米 对 利 甲 族 的 人 说 : 万 军 之 耶 和 华 ─ 以 色 列 的 神 如 此 说 : 因 你 们 听 从 你 们 先 祖 约 拿 达 的 吩 咐 , 谨 守 他 的 一 切 诫 命 , 照 他 所 吩 咐 你 们 的 去 行 ,
19 所 以 万 军 之 耶 和 华 ─ 以 色 列 的 神 如 此 说 : 利 甲 的 儿 子 约 拿 达 必 永 不 缺 人 侍 立 在 我 面 前 。
这是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看,如果你脑子里有个画面,利甲的儿子约拿达的后裔,和逼迫和保罗同行的提多去行割礼的那些人,你脑子里应该能有两个很形象的对比,能分出来,对不对?我也求主帮助我,我也一时没有办法把它很详细的用一个很有逻辑的话解释出来。但你应该知道他们两个的区别,一个是很柔和的,但是非常坚定,一个是非常强迫的,非常硬的那种。这就是我们在主里,我们怎么来看待神的律法和要求。约拿达的后裔,他们一生是因为他们信靠他们的先祖,那么相信这些,对自己有好处他们就去行,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把这事当做荣耀的事,或者当做自己的义来宣传。同时,我们看见神对他们的态度是,他们必永不缺人,侍立在神面前。所以神是看我们的心。虽然在当时,也有犹太人,号称都是要去遵行神的律法,但他们没有一颗真正遵循神律法的心。真正遵循神律法的心,他是不会表现的非常强迫人的,非常硬的,非常没有爱的。所以这个例子非常的形象。
我们回到加拉太书2章第11节呢,我们继续再往下看。我们岔开来讲了一点就是律法和神的要求的关系。那我们继续往下看,
11 後 来 , 矶 法 到 了 安 提 阿 ; 因 他 有 可 责 之 处 , 我 就 当 面 抵 挡 他 。
12 从 雅 各 那 里 来 的 人 未 到 以 先 , 他 和 外 邦 人 一 同 吃 饭 , 及 至 他 们 来 到 , 他 因 怕 奉 割 礼 的 人 , 就 退 去 与 外 邦 人 隔 开 了 。
13 其 馀 的 犹 太 人 也 都 随 着 他 装 假 , 甚 至 连 巴 拿 巴 也 随 夥 装 假 。
14 但 我 一 看 见 他 们 行 的 不 正 , 与 福 音 的 真 理 不 合 , 就 在 众 人 面 前 对 矶 法 说 : 你 既 是 犹 太 人 , 若 随 外 邦 人 行 事 , 不 随 犹 太 人 行 事 , 怎 麽 还 勉 强 外 邦 人 随 犹 太 人 呢 ?
这是第2个小故事。前面的小故事是这个冲突之后,保罗跟教会领袖彼此之间的交通。大家都认可,因信称义这个道理是在一切之上的,然后大家就分开了。之后呢,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叽法也就是彼得他到了安提阿,就是保罗的母堂。到了那以后,他们一开始是先跟外邦人一起吃饭的,就意味着彼得是有这个基督里的自由的。跟外邦人吃饭呢,难免你会碰到猪肉,这个是几乎不可避免的。因为你很难说,他前面这个炒菜有没有猪油,这个他不可能因为这个锅里曾经炒过猪肉的菜,他就下一锅再给我做点别的。所以你只要是跟外邦人吃饭,理论上呢,按照犹太人的律法,他就就没办法说他是遵行律法的。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可以,但是那些人来了他就要分开。
这里我先解释一点,这里不等于说雅各是不属神的,或者说雅各是支持因律法称义的。不是的,这些人是打着雅各的名义,应该是在使徒行传的15章。所以大家不要认为雅各和彼得有冲突,没有的。使徒行传15章的24节,
24 我 们 听 说 , 有 几 个 人 从 我 们 这 里 出 去 , 用 言 语 搅 扰 你 们 , 惑 乱 你 们 的 心 。 ( 有 古 卷 在 此 有 : 你 们 必 须 受 割 礼 , 守 摩 西 的 律 法 。 ) 其 实 我 们 并 没 有 吩 咐 他 们 。
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会议。这个会议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里面他们就提到了,说我们听说有几个人,“我们”就是当时的这个耶路撒冷教会。所以这个就说明了惑乱他们的角度是让他们回到律法里去。他说,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注意这一点,这说明,他们是打的这个雅各的旗号。所以我们回到加拉太书的二章的12节。从雅各那里来的人,他们并不是雅各差来的,就是那些坚持行律法的犹太基督徒,他们来了之后,彼得做了一件事情,他起身,去和犹太人吃饭,不再跟外邦人吃饭。这件事情的影响,如此之大,连巴拿巴也跟彼得一起去了。为什么说影响大呢?无论是巴拿巴还是保罗,他们都有一个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犹太教里面出来的犹太基督徒,他们又是神差往外邦地,做外邦人使徒的工人,所以,对于彼得他们来说,可能这样的冲突,不是像保罗和巴拿巴那么激烈。当等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发现,巴拿巴在前面,像我们刚才讲到的二章的1-10节的里面,巴拿巴是跟保罗站在一起的。大家注意到这个事情吗?看2章9节 “就像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所以实际上,保罗是和巴拿巴从安提阿一起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前面那次冲突里面的保罗和巴拿巴都认为提多不用行割礼。他们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因信称义的这个教义上,没有动摇。但是到这一次的时候,巴拿巴在做什么,保罗说他水火装假。这个词很重的,这一大段里面隐藏的宝贵的真理很多。我们一点点来看。
我们先看很美的一个点,就是无论保罗还是巴拿巴还是彼得,他们在主里的生命都很好。第一,保罗他敢于这时候站起来挑战彼得他们做的不对的事情。对于一个神的工人来说这个非常的难,没有人愿意去和弟兄姊妹们起冲突。大家觉得好像这事听听很容易,但这个是和人的肉体相违背的。我今天让你去当面指出,你马路上碰见的一个人,你说他是罪人,你想想你是不是会需要犹豫一下。如果你要指出来的是特鲁多,说他是个罪人,你大概需要犹豫的就更多了,是不是?不但如此你要在特鲁多开这个疫情的发布会的大场合要指出他是一个罪人,你大概觉得大概我不做了,我可能就不想做了。保罗做的就这件事情,不但指出一个人,他指出的是一个教会领袖,他是指出教会领袖,虽然没有在像新闻发布会那样的场合,但基本上所有会众都在的场合。这个对保罗不是一般的生命,对彼得更不是一般的生命。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被冒犯。今天我如果指出某一个弟兄或姐妹的问题来的时候,我会很犹豫,因为我站在保罗的位置,我特别难,我的肉体告诉我就别去折腾这事儿了。但同时,反过来,如果别人指出我的问题来了,我特别生气,撂挑子不干了。我真是觉得这事实在是太难了,太难了,人生真的很难。彼得不容易的,保罗也不容易的。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写一写好像很容易就过去了。你要知道圣灵在每个人心里,其实都在做功,而他们都明白这是出于神的。我怎么明白是出于神的呢,我怎么知道我是爱主的呢,按照他的话去做就行。这个故事的第2个点,我们乍一看彼得他还没做什么呀,为什么巴拿巴会跟他一起去,这个我不能去揣测,我只能想,有这个可能性,就是那巴拿巴当时应该不是想好了要跟着彼得去,他就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因为他们都有主里的自由,他愿意跟谁吃饭是他的自由。大家想一想不是吗?保罗所捍卫的自由,难道彼得和巴拿巴没有吗?今天愿意跟谁吃饭,明天愿意跟谁吃饭?我前一分钟跟谁吃饭后一分钟跟谁吃饭,难道不是我的自由吗?你所讲的不要律法主义,难道你要逼着彼得一定回去跟外邦人吃饭吗?不能去跟我的犹太弟兄吃饭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严重,很严重在哪呢?就是当我们站在一个信徒,神的孩子的角度,我们一直是在约束自己自由的,我们约束自己的自由就是为了让别人得着自由。这就是神的孩子需要做的。彼得和巴拿巴呢,他们是有这个自由的,但这个自由很可能会带来一个极大的风险。我不能说一定会有这个情形,但是圣灵既然借着保罗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就说明这个风险大到一个程度,神觉得必须要这么做才行。风险就意味着那可能是,可能不是,对不对?什么叫可能是呢?那你怎么知道?所有的这个外邦人就一定会像保罗这么理解呢?那我如果坚定地相信我有这个自由,我可能会理解彼得的压力嘛,对不对?他是从一个满是犹太信徒的地方出来。假设我是个生命很好的外邦信徒,假设我深知彼得,以及像巴拿巴这些犹太得救的基督徒们他们的难处我也深知我的自由,我不会被绊倒的,我怎么会被绊倒呢?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我知道他们就是跑去为了避免起冲突,否则打架了,教会就分裂了。因为我们知道在保罗的书信里讲到我们对什么人做什么人嘛对不对?那我今天如果我去一个地方吃饭,他只吃辣的地方,那我也得学会吃辣呀。如果他那边只吃猪肉,那我以前不吃猪肉,现在我也得学会吃猪肉啊。这个没有办法,我不能说,我把他们给改变了,我非要让他们跟我一样的不吃辣,跟我一样不吃猪肉,这不是神的工人的样子。那反过来在这儿也是一样。既然他们犹太的信徒们,他们都是在这个背景里长大的,每个人都是行割礼的,每个人都是守节期的。其实我从里面,我可能起的心,(假设我是一个真的得着因信称义真理的基督徒,外邦基督徒,)应该是我可能会为他们祷告,我怜悯他们。
神真的很有爱,神让信心大的去候着信心小的。谁信心大呢,保罗,彼得,巴拿巴。谁信心呢,就是可能被绊倒的那些外邦基督徒。若彼得他们这么做呢,可能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是一个外邦人,我看见彼得都这么做,那就说明我一定要去戒掉猪肉,我才可能得救,我一定要去行割礼,我才可能得救。这样的暗示,神都不允许,为了捍卫我们在福音里的,真理里的自由。但祂要约束祂工人的自由。
所以这件事情,大家想一想神的心呢,我们就明白,我们怎么才能做神的孩子呢?我相信每一个在主里不断长大的孩子,其实都知道这条路,是越来越约束自己自由的路。保罗并不是针对彼得去的,因为保罗知道他如果再像巴拿巴这样,那这真理在当时就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去捍卫。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因信称义,非常坚定的这么一个真理,在历史上的那么一天里,全世界就剩下一个叫保罗的人还在守护他,就剩那一个。在历史上这一天里,连巴拿巴也走了。他们没做错什么,如果是罪,神会指出来,所以圣经在这里讲的,他是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因为它真的会引起可能的外邦基督徒的误解。而这样的一个可能性,神也不允许在初代教会出现。
我们走到今天,2000年过去了,在地上越来越少的是什么样的基督徒呢?就是像保罗这样,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愿意为主的道,做最后一个守护者的工人。很难的,很难的,其实你要知道当时保罗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巴拿巴和彼得只是稍微糊涂了一下,很快他们就清醒了。否则他们当场就跟保罗吵起来了,所以他们也知道他们错了,他们也知道,他们如果坚持这么走,坚持离开外邦人的信徒,去和犹太人的信徒吃饭,就可能会造成这样的误解。他们也认可。这个真的只是一个误解,真的只是一个暗示,因为他们走的时候并没有说什么,圣经没有记载说,你们外邦人所以要吃饭,要不吃猪肉,所以你们是不得救的,所以我要离开你们,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彼得跟他们一起吃饭,说明他认可外邦人吃猪肉,所有这些事情他都认可,他把自己放在外邦信徒同样的位置上。只不过他因着他当时他能想到的他教会的治理,他能想到的很多的事情,他不想直接的跟从耶路撒冷来的基督徒有冲突,所以他离开了。就这么一小点,保罗说不行。所以这个故事讲到这里为什么保罗就停了呢?因为他就把所有为了捍卫这因信称义的真理,他所经历的事全部讲出来了。这个故事是最顶端的,因为这个故事不像前面(那个故事),来了几个犹太的基督徒,或者就不要叫犹太基督徒,就是几个假弟兄坚持行割礼的假弟兄,非逼着提多去行割礼。这个事情很好分辨,这个不用想,这肯定错了。这个故事不是,这就是只是去吃饭,假设我是保罗,我跟彼得说你不能去跟谁谁吃饭,这个我也会怀疑,我会觉得这事儿我需要这么做吗?当保罗回身一看,他看见的是所有的外邦基督徒。保罗再往远处一看,看见的是未来神的教会的时候。他就说,必须得要提出来。当彼得和巴拿巴一听,他们醒过来的时候就说我必须要改过来。
很美啊。这个故事留下就让我们知道,神多么看重我们这些信心软弱的人,祂盼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真的在主的真理里得到自由,而这自由的代价就是这些主的工人们他们约束自己的自由。如果你去看希伯来书的12章你很难读到让你很愉悦的这个部分。(如果追求)肉体上愉悦,你不是太会愿意做这些人的。我们看希伯来书11章
36 又 有 人 忍 受 戏 弄 、 鞭 打 、 捆 锁 、 监 禁 、 各 等 的 磨 炼 ,
37 被 石 头 打 死 , 被 锯 锯 死 , 受 试 探 , 被 刀 杀 , 披 着 绵 羊 山 羊 的 皮 各 处 奔 跑 , 受 穷 乏 、 患 难 、 苦 害 ,
38 在 旷 野 、 山 岭 、 山 洞 、 地 穴 , 飘 流 无 定 , 本 是 世 界 不 配 有 的 人 。
这些神的工人们,神的仆人们,信心的伟人们,他们是真得着基督的人,因为耶稣说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狐狸有洞,飞鸟有窝,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他们从来不会把这个拿出来,当作自己的义来宣传,他们愿意为一切神孩子真正的自由而约束自己的自由。我们今天先停在这儿。